每一年的自我審視,不僅僅是寫給別人看,更是對這一年的自我評價。活得糟糕與否並不是總結的意義,而是來年避免重蹈覆轍,越過越好才是本意。我也無意跟其他人對比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軌跡,強行匹配他人的軌跡不見得活得更加美好。
工作#
出差與扎根#
這一年出差輾轉多地,從西安到成都,最後回到深圳穩定下來。不僅是地區的輾轉,每一個地方的流動也代表著一個項目的興衰。後來跟其他出差來的同事聊天才得知原來的項目早就結束了,並不能延續下來,這個事情其實只是公司層面的影響,並不會涉及到員工個人。畢竟去哪個項目不是寫 CRUD 呢,但是反過來想,作為乙方公司的我們很多時候都是在項目初期接管項目的構建,而不會真正地涉及到一個產品在運營階段的任何事情,這意味著我們只會「做產品」,完全不會「運營」一個產品。
我司是沒有產品基因的,這句話說得並不無道理。這種刻在公司基因裡的元素直接反應在了員工的執行模式上,很多時候做需求都是草草了事,並不會把視野放得稍微遠一點點,為不久的將來做出足夠的兼容和擴展。今年在公司聽得越來越多的話語就是「先這樣實現,出了性能問題再改」,然而在這種情況下,Junior 的員工寫出了越來越爛的代碼,Senior 的員工擦的屁股越來越多,公司的任務分配量越來越不平衡,真的很難說有一個良好的氛圍。
回到出差的這個話題,2021 年後半年基本穩定地扎根在深圳,同時被借調到了另外一個部門,體驗了一番其他部門的良好氛圍。「歸屬感」這個詞再一次湧入了我的腦海裡,足夠穩定的項目發展,一眼望去就能看到大部分的人,肆意聊天溝通的氛圍確實很讓人羨慕。相比入我的部門,大部分人都處於出差、被借調的處境,大部分時候都是網友見面,甚至有些同事一整年都在 WFH,這種大氛圍下我著實想不到談何歸屬感。這一次我又喚起了離開的想法。
擴張、注水和技術卓越性#
每一個公司都是一座圍城,城裡的人想出去,城外的人想進來。這句話很好地描述了當代互聯網公司的求職情況。但是對於我司這麼一家看似在變好的公司來說,並不見得。
這一切的源頭都歸咎於公司的肆意擴張,在某些職業經紀人的加入下,公司的行為被一次又一次的「規範」,我們更加開始趨於利潤,開始著眼 KPI。一個無法避免的惡性循環開始出現:
- 部門的主管需要 KPI 就開始擴張招人
- 一開始不怎麼卷、但是現在開始卷的公司給不出高薪,招不到太好的人
- KPI 要求下開始放低要求
- 公司老員工疲於幫能力不太行的新員工擦屁股,受不了了開始陸續離職
- 人員出現缺口需要再次招人
是的,一家市場競爭力不強的公司是沒辦法要求太多的。同時另外一個公司發展關鍵點在於公司改 logo 然後成功上市美股。這更加為公司的未來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,本來陸續每個月都會有人離職的公司突然沒人離職了,大家都在等著一年後股票兌現了再離職。在這種情況下部門主管的壓力會被無限放大,看似良好的部門會在一年後開始土崩瓦解,為了避免一年後的項目正常運作,為了部門員工還能滿足主管 KPI 的需求,擴張與放水被無限放大,惡性循環加劇。
這一年裡,3 年工作經驗的我逐漸往 senior 的 title 靠近,但是越是靠近越覺得公司的「技術卓越性」都是虛假的。作為一個乙方公司,涉及不到太多甲方公司的核心業務,以至於一整年都是在做簡單的 CRUD,最難的事情只能停留在對已有系統 SAAS 化改造的方案設計了。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再邁向技術卓越,而是為自己,為 TL 的技術選型買單。無數次因為 TL 選擇了 Hibernate,不是 Mybatis 而加班。又加上上文說的注水情況,新員工在代碼上逐漸傾向於「業務能跑就行」,而苦了我這些對技術稍微有一些追求的人。他們就花技術重構的時間來摸魚,我就只能加班為他們擦屁股,人生不值得說的估計就是這樣把。
項目的老員工逐漸離去,而我也能在經驗上拍得上名號,很多次都因為他們的技術不卓越在 Code Review 階段吵起來,脾氣也變得越來越不好,後來我也懶得再去理這些東西了,畢竟又不能寫到自己的 KPI 上。不值得不值得。
再回到公司層面的技術卓越性上,「無」這個字真的很好地概括了這家公司的情況。沒有可靠的跨團隊技術分享,沒有公司,甚至部門層面的技術 wiki,這對一家公司來說簡直太離譜了。
寫到這,我回想到了兩年前的公司。在項目與項目的 gap time,之前還可以自己學習技術,擴展技術廣度深度,寫文章,寫書。但是這一年來,只要你是在 gap time,都会被拉入一些無意義的培訓裡面,自由度再次降低,這是公司發展的必然,也可能歸咎於某些職業經紀人吧。
在這樣一家走下坡路的圍城公司,保留自我內心估計會是最重要的事情了吧。
跑,趕緊跑。
技術#
我的技術生涯是分階段的,完全割裂的:從大學時代的 Python 為主,到上班時候的 Java 後端,下班的 Rust 學習,我覺得我的技術生涯是很悲哀的。
上班寫著自己完全不喜歡的語言,工作時間糊業務,下班不寫 Java,完全沒有自己認真地去讀過學過 Java 底層的內容。也幸好得益於公司的業務模型讓我並不需要太了解 Java 的底層,不需要設計 JVM 虛擬機、字節碼之類的。在業務類型上只要吃透 Spring boot 就可以達成公司對 Senior 的標準要求,而我在這方面做得十分好,也符合了我對上班的定義。
但是從另外一方面講,這是一個很致命的問題。上班時從來沒有誰說過我的技術很好,確實相比於其他專精於 Java 的同事來說我真的太菜了。這是一個信號,一個可能會影響我職業生涯的信號。我也正視過這個問題,我反問了自己幾個問題:
- 當前的 Java 技術能滿足在公司 1-2 年的發展嗎?
- 跳槽後你還寫 Java 嗎?
是啊,不換公司我能滿足於工作要求,換公司我更寧願去寫 Rust,而不是 Java。那這個問題可能真不是太大的問題,尤其是在我還打算一年後跳槽回廣州的情況來看。
PL 與 Rust#
我很想說我是個 PL 人,但是我很清楚我對 PL 什麼都不懂,我也很樂意去學這個方向。我一直在堅持的 Rust 就是一個很好的 PL 屆良性例子,有了太多太多很棒的設計與理念。尤其是我這種情況:上班寫著一個歷史包袱很重很重、面向對象典範的 Java,下班寫著幾乎象徵著很優秀 PL 設計的 Rust,在兩者的長時間對比與實踐中也更加堅定了「不學 Java、深入 Rust」的觀點。
而關於 Rust 的優點其實我並不想在這裡深入地闡述,從 2016 年左右開始慢慢接觸 Rust,到現在能用 Rust 寫出中小型軟件的情況下,不僅是我個人的技術進步,更加是陪伴見證了 Rust 這門語言的進步。無論是 NLL,null-safe,tagged union,錯誤處理,pattern matching 等等優秀的設計都是在 Java 中體驗不到的。每次在上班的時候碰到 NullPoinerException 的時候,我就在感嘆 Kotlin 和 Rust 的好。
Side Project#
前些年,我註冊了 3min.work 這個域名,本意是用來做一些小項目的存放,寓意著「3 分熱度」。3 分熱度有 3 分收穫,確實我收穫了很多,折騰了伺服器集群部署,折騰了很多試驗性的前端框架,折騰了很多有意思的東西。同時這也意味著我在某一項領域並沒有做到深耕。
在把部分業餘直接分割到閱讀和攝影之後,我發現我已經沒有足夠的時間來進行探索性的折騰了。仔細想了想這一年確實並沒有做出什麼讓自己很滿意的作品,哪怕是小作品也沒有,都是各種淺嘗即止,著實很失敗。於是我並沒有繼續續費 3min.work,我希望接下來自己能專注於一兩個項目,老老實實做下去。在我腦海裡面一直迴盪著幾個想做的東西:
- 記帳軟件
- Instagram 類似的圖片分享軟件
- typhoon 編程語言
這估計也是也會是我接下來會繼續堅持的項目吧,其他的估計就不會太怎麼維護了。實在是精力不夠。
除了項目,這一年我基本也做出了自己的技術選型,Rust + NextJS 會是我以後的前後端技術棧。
攝影#
出差得越多,見得越多,便越喜歡拍照。手裡拿著的佳能 200D 配套頭再也不能滿足於我的拍攝,後來買了一個新的 28-200 的超長變焦頭,拍出了一些我很滿意的照片,記錄下了很多很精彩的瞬間。這是我認為人生新的意義,人生確實不應該只有眼前的編程,更有遠方的風景和美食。
很可惜,很多照片並沒有發布到互聯網上,沒能讓大家看到,我覺得這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,也沒能把旅途中的故事寫下來配套的圖片。這可能是我執著於做一個 Instagram 類似物的緣由。希望能夠快點做好分享出來。
再後來索尼出了 A7m4,我便下定決心要買這一機子,在加價的情況下很順利的在 12 月初拿到了機子,也買了一個適馬的 35 F1.4 定焦頭。很多朋友都不是很理解這種行為,但是我已經在上一台機子上測試過自己不是那種「買相機拍幾次就吃灰、然後用手機拍照」的人了。所以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為自己的成熟愛好投資 3-4 萬塊並不是一個很離譜的事情。
視頻與 vlog#
每年 iPhone 都會給我發一個 annual summary,自動地把一年裡面的精彩的事件照片製作成一個簡單的 slide,又得益於 live photo 的存在,slide 是一個看似簡陋剪輯的小視頻,每一張照片都是帶聲音、帶動效的。看似簡陋但是透露出了照片表達不出的臨場感,自此我好想有點愛上了拍視頻。
再有一次,EDG 打決賽那天晚上,帶著相機去拍了拍線下觀賽點的照片和視頻。直到現在回看起奪冠的現場視頻,都会有一種腎上腺素分泌的感覺,這是照片無法比擬的震撼。
這也是我為什麼要買索尼的原因,強大的對焦系統讓拍視頻變得簡單。攝影圈有一句名話「拍到永遠比拍好更有意義」,自此我希望我能夠成為一名攝影師。
2022 年我希望我能運營一個自媒體賬號,學習剪輯視頻發布出去,哪怕沒有什麼人看,哪怕剪輯很爛。
記憶會消散,但是照片不會,視頻不會。
感情#
我哥在上一年結了婚,毫無疑問,爸媽開始對我進行了催婚,進而進行了相親。掰了掰指頭,我已經快 26 歲了,因為是年底出生的,虛歲已經快 30 了。爸媽就已經以這一點做威逼「你看你都快三章了(三十歲),是不是該結婚了」。
老實說,在如今的時代和我接受的教育,單身並不等於孤獨,也不等於不幸福。每個人在當今都開始趨向於做一個精明的利己主義者,在這個大前提時下,男女各方都很難拉低姿態去對另外乙方委曲求全地討好對方,那麼除非是出現 1+1 > 2 的「交易」下才能催生初所謂的愛情。
階段性陪伴#
這一年遇到了很多人,很多人也「逐漸消失」了在我的人生中,從某段時間的親密無話不說,到最後的打開聊天框不知道說什麼,只能在對方的朋友圈裡面回覆幾句「真好看」。這中間發生了什麼呢?估計是某一次聊天無話可說的一句「哦」,也可能是冷靜過後的曖昧消散。不管如何,事實就是某些人在那段時間內的陪伴已經變成了過去式。只有翻篇才能遇到更好的人。
這裡說的陪伴並不特指戀愛關係的陪伴,也指的是那些你以為會成為好朋友,成為知己的陪伴。
相親#
在爸媽沒辦法接受新時代的戀愛觀和愛情觀的情況下,相親被迫進行。老實說我並不抗拒相親,像我一個同事所說「你只有經歷過它,才有資格,才有本錢去討論和吐槽它」,我就衝著不成也積累、記錄生活經驗、認識一些朋友的衝動去相親。
但是我遠遠低估了相親這件事帶來的背後影響。在我爸媽知道我「接受」相親之後,就開始推女孩子的微信過來。在那一次,我是真的被委屈到哭了。推過來的女孩子甚至都不知道我要加她,這還不是最重要的,重要的是我爸媽連續五天每天都給我打電話問我跟她聊成怎樣。要知道再次之前,爸媽甚至一個月都不會給我打一次電話,純屬放養狀態,那一刻我甚至不知道到底誰是誰的孩子,誰更重視誰。
後來我也思考了一番,相親這件事於幾方人的意義是什麼。我甚至我爸媽絕對是很開放的人,但完全不清楚在這件事上為何態度會這番奇怪。
作為一個自認生活質量還算高,精神世界豐富的人來說,我絕對不會滥情或者缺愛到需要向一個沒見過面、朋友圈啥都沒有的所謂「相親對象」傾訴我的個人生活,更何況對方的回應甚至還不如一個類似的舔狗 AI,甚至不如一個賣茶葉的美女回應強烈。那我這是何必呢。
後來又經歷了一次相當傳統的相親過程,我媽帶我去見一個女生和她姑姑。這個過程簡直尷尬到絲毫沒有任何值得描述的價值,全程是家長在講話。
父母的婚姻價值觀還停留在了「相親看一看,覺得可以就自己聊一聊,差不多就結婚,感情啥的之後在經營」。可是現代年輕人對此確實不屑一顧。
我可不願意一輩子就這麼娶一個自己不了解的人,一不小心遇到一些脾氣暴躁的,怕不是被欺負一輩子。慶幸的事,這幾件事之後,回去對著父母大发雷霆一次,他們對於相親這件事已經克制了很多了。我覺得這輩子有那麼幾次相親經歷就夠了。
總結#
這一年,看開了很多,承認了自己平庸的事實,放棄了一些自己不切實際的想法,過得很忙,已經不再計較忙得有沒有意義了。
就這樣吧,希望下一年還能過得更好,找到一個對的人,做出一些有成就感的作品。如同我兄弟說的「我無數次幻想著你我帶著女朋友,開著一輛車出去旅遊,你拍我,我拍你,開車你累了我開」。是啊,我也無數次幻想過這樣的畫面。